洞庭碧螺春属于中国十大名茶之一。碧螺春生长于江苏太湖边上洞庭碧,最初民间称之为“洞庭茶”又名“吓煞人”洞庭茶以独特的香味,唐朝时已经被列为贡品。
1699年春,康熙皇帝南巡,到了太湖洞庭山,吴县巡抚宋荦购买朱家所产“吓煞人”茶献上,康熙以为“吓煞人”不雅,御赐名“碧螺春”,此后地方官年年采办碧螺春进贡。至此称之为“碧螺春”。

碧螺春茶卷曲如螺,银绿隐翠,叶芽幼嫩,白毫毕露。冲泡后茶叶徐徐舒展,上下翻飞,茶水银澄碧绿,清香袭人,口味凉甜,鲜爽生津,产于早春。外形条索纤细,茸毛遍布,白毫隐翠;泡成茶后,色嫩绿明亮,味道清香浓郁,饮后有回甜之感。人们赞道:“铜丝条,螺旋形,浑身毛,花香果味,鲜爽生津”。洞庭碧螺独特的花果香,主要是因为它生长在果园之中,并且接受了洞庭特有水土的滋养。其他碧螺春是没有清香和果香的,只有沃土气和青叶气。
碧螺春从种子开始落地,前面两年都是以成长为目的。第三年根据情况可以适当采摘。碧螺春的最佳生长地点为苏州太湖边上的洞庭,当地气候温和,冬暖夏凉,空气清新,云雾弥漫,是茶树生长得天独厚的环境。现在的碧螺春许多地方都有种植。
碧螺春纯手工采摘,春茶从春分开采,至谷雨结束,对采摘下来的芽叶还要进行拣剔,去除鱼叶、老叶和过长的茎梗。一般是清晨采摘,中午前后拣剔质量不好的茶片,下午至晚上炒茶。目前大多仍采用手工方法炒制,其工艺过程是:杀青——炒揉——搓团焙干。三个工序在同一锅内一气呵成。炒制特点是炒揉并举,关键在提毫,即搓团焙干工序。
采摘碧螺春是个细活,一芽一叶、一芽二叶形成了别具特色的品质特点。碧螺春茶条索纤细,卷曲成螺,满披茸毛,色泽碧绿。冲泡后,清香芬芳,汤绿水澈,味鲜生津,叶底细匀嫩。尤其是高级碧螺春,先冲水后放茶,茶叶依然徐徐下沉,展叶放香,顶级的碧螺春甚至能用矿泉水或山泉水冷水泡开,这是碧螺春茶叶芽头壮实的表现,也是其他茶所不能比拟的。

茶色碧绿,茶形卷曲如螺,炒茶时,用柴火烧一口大锅,茶农带上手套,在锅里不停的使用双手进行揉捻。同样的茶也,不同的师傅炒出来的味道都不一样,早上和下午喝的时候也不一样。
洞庭碧螺春,有种淡淡的花香果味,鲜爽生津滋味浓醇甘厚,鲜爽生津,回味绵长。
喝茶,品的的人生,每一口味道都不一样。这里是十三月茶馆。